十月中旬校招结束,确定了一桩大事后,放慢了拼命赶路的脚步,列了很多 TODO list,不过还得先从打造一个顺手的工作平台和学习环境开始。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这些都成了不写论文的借口,但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打磨,总算初见规模。尽管望尘莫及牛人的体系方法,好歹也是迈出了第一步。

同步系统

1. 重要资料同步 - Dropbox

重要资料的定义:钻研多年的学术成果、源代码;记录每一阶段的文档、文件等重要等级高的内容。

dropbox 是非常好的同步平台:

  • 安全可靠 - 不用怕哪天突然被告知数据清空
  • 同步速度快 - 对修改的文件上传增量部分而不是重传整个文件,在大文件上进行小修改的性能超过许多同质产品

另外两个特点:

  • 需要翻墙 - 每次要同步时要需要翻墙
  • 容量限制 - 普通用户初始 2G 空间

修改重要文件时一般在电脑前,所以我在 Mac 和 Windows 上装了客户端,其他情况可以直接通过 Web 版访问。Dropbox 的使用习惯比较容易养成,就此摆脱了用 U 盘颠来倒去的无谓折腾。

Tips:

  • 刷容量 - 拜托好友帮个忙呗!~
  • 共享文件夹 - 利用好共享文件夹,省去通过邮件或者 QQ 频繁互传文件的烦恼,据说还有异地情侣用共享文件夹来传情呢~

其他奇巧淫技:看看其他大神怎么把 Dropbox 用彻底

2. 大文件、非重要资料同步 - 百度云盘

百度云盘的特征正好和 Dropbox 互补,墙内人民不需要翻墙、容量无限制(尽管有一次性传输大小限制),但安全性和同步速度略逊色。那么正好用它的特点来保存一些重要等级低但经常需要同步访问的内容,比如软件、音视图;或者用作于文件共享。

资料的同步,尤其是用 Dropbox 时,我认为它并不是资料的最终宿主,当一个阶段结束后,比如项目交付了、毕业了,这些资料处于静止状态不会修改时,存到硬盘归档,给新文件腾出空间。

3. 代码同步 + 托管 - Git

对于个人代码的同步必须 Git 啊,话不多说,

  • 公开的代码 - Github
  • 私有的代码 - BitBucket

笔记系统

如何记笔记,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时间安排、记录、整合、运用等等能力的总和,说白了就是如何学习,而学习的习惯贯穿职业生涯、伴随一生。之前我是豪放派,想到就写,要记录就随手拿一张 A4 纸,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多草稿都留着,看着乱也没什么大用,扔了又舍不得,总之剪不断理还乱。而好的习惯就能把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转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在这变与不变之际,痛下决心纠正好。

首先来看看牛人们都是怎么说的: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1. 任务派发

  •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 XMind

    每个阶段都应该都一个中等规模的学习目标,掌握某项专业技能、学习一个新的领域等等,不以职业生涯的改变而改变的学习计划。这种学习方式第一步可以利用 XMind 建立思维导图,明确知识脉络。

  • 项目驱动 - Trello

    项目驱动任务的特征是一上手可能没有非常清晰的脉络,可能涉及到许多未知的知识点,需要在行进中学习;或者项目提出的任务比较分散;在跟进中遇到许多突发问题等,同时也常常是工作中接受任务时的情况。可以参考下图 GCD 模型 (Get Things Done Model) 来管理任务清单,对应的软件有许多,包括 doit.im 等等。我选择了知乎中提到的 Trello,简单直接。

2. 资料收集 - Pocket / 收藏夹 / Evernote

  • 网页看了还没整理的 -> 收藏夹
  • 网页愈看未看的 -> Pocket
  • 收藏夹和 Pocket 里的 -> Evernote Inbox
  • 突发奇想的 -> Evernote Inbox

资料来源五花八门,看上去比较杂,但最后各路小溪都汇聚到印象笔记的 Inbox 里,等待再一次消化。

3. 整理整合 - Evernote

  • 每周一整理,Inbox 里零碎的片段分门别类放到笔记本中
  • 每月一整合,归并、整合笔记本中的笔记

4. 归档

经过了三次消化,笔记中的内容已经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和文件系统最终的归档一样,知识要经过归档才能形成更有价值的内容,以博客或社区回答的形式共享出去,授人以渔的同时自己会收获更多。

好了,说了那么多,实践和坚持最重要!